大运河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、湖泊共同组成的,全程可分为七段:
(1)通惠河:北京市区至通县,连接温榆河、昆明湖、白河,并加以疏通而成;
(2)北运河:通县至天津市,通县至天津市,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;
(3)南运河:天津至临清,利用卫河的下游挖成;
(4)鲁运河:临清至台儿庄,利用汶水、泗水的水源,沿途经东平湖、南阳湖、昭阳湖、微山湖等天然湖泊;
(5)中运河:台儿庄至清江;
(6)里运河:清江至扬州,入长江;
(7)江南运河:镇江至杭州。
目前状况

山东济宁以北干枯的大运河河床
目前大运河济宁以北河段,因水源不足,未能发挥航运效益。济宁以南至杭州河段,已建成16座通航梯级,其中大型船闸12座。运河及其沿岸河流、湖泊已节节设闸控制,洪水期调泄,枯水期补给,江水北调工程已初具规模。
台儿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后一段活着的运河。她具有四个“唯一”:拥有京杭运河唯一一处水工设施完备、风貌遗存完整的3公里明清时期古驳岸;唯一的13个明清时期的古码头;唯一能够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一一兰千夫村;唯一保存完好的城市街道水系(有18个汪塘、近百条水街水巷及完整的护城河和古运河)。通过重建,进一步保护城市原有古民居以及水堤、水渠等水工遗存,保存古城肌理、道路和水系框架,恢复部分原有建筑,成为运河申遗最重要的节点之一。
台儿庄运河,是中国古代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大运河,被世界旅游瑞典专家皮得森誉为“活着的运河”,是枣庄市真正具有独特性、唯一性和排他性的文化遗产。
李木子2011年7月摄于台儿庄大运河畔










(二)河之畔
枣庄地区历史文化悠久,山水风光秀丽,自然资源丰富,枣庄境内100多公里古运河段,航道船舶往来穿梭,百舸争流的现代化旅游景观,展现了中国1000年的南北交融文化,丹麦旅游专家彼得森说:“我梦寐以求的中国大运河就是这个样子”。
“台儿庄跨漕渠,当南北驮道,商旅所萃,居民饶给,村镇之大,甲于一邑,俗称天下第一庄。”——《峄县志》
台儿庄唐代时称“台家庄”,明清时又称“台庄”。明朝末年,京杭大运河经微山湖改道向东流经台儿庄,台儿庄因漕运而兴。当时的台儿庄,城外运河,城内水乡,水巷纵横,汪渠相连。由于地势低洼,百姓盖房需筑台而建,这是木子多方考证“台儿庄”名称由来得出的一个主流版本。


据记载,古运河畔的台儿庄,始建于汉唐,发展于元,繁荣于明清,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秀美古城。她的繁荣可以上溯到明万历三十二年(1604年)京杭运河泇河段开通,使台儿庄因河而兴,成为漕运枢纽、水旱码头。
漕运的兴起带来了南北、中西文化的交融,孕育了台儿庄古城多元建筑风格、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。现保留的古河堤、古码头、茅草房等遗迹,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“活着的运河”、“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”......
(三)河之魅
“入夜,一河渔火,歌声十里,夜不罢市”。 这话当年被乾隆说出来时可不是在别处,就是在这台儿庄。
江北水乡,运河古城,宁静古朴、淡雅别致、家家有水、户户可行船……



夜幕中,水银一样的船灯照洒在月河畔,古民居、古码头、古运河与月色、树影、水声融合在一起,啊!这便是穿越时空重现鲁南大地的千年古城、江北水乡。
台儿庄,因河而建,因河而兴。大运河,孕育了台儿庄,滋养了台儿庄,繁荣了台儿庄,大运河是台儿庄名副其实的“母亲河”。
在历史的演变中,大运河始终是一种情怀,一座灯塔,缠绕并明耀在岁月深处……
视频:运河上的红飘带——枣庄
评论